近期台风暴雨过后,天气更加炎热,蚊虫快速孳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输入引发本地传播风险增大,今年以来我国云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份陆续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部分地区已引发本地疫情。
要预防登革热,除了避免蚊子叮咬,最重要的是人人动手、全面清理蚊虫孳生环境。
清理蚊虫孳生环境很重要
预防登革热最主要就是从两方面入手:避免成蚊叮咬,全面清理蚊虫孳生环境。
在室内环境避免成蚊叮咬,建议安装纱门纱窗,把杀虫剂喷洒在纱窗上,效果更佳;家中可以挂上蚊帐,可在室内使用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使用杀虫气雾剂可能是灭蚊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要向床单、衣物上直接喷洒,喷洒之前收好餐具,喷洒之后关好门窗,待1小时之后开窗通风,散尽之后再进入房间。而在公园等树多、草丛多、水面多的户外场所,应该尽量穿长袖长裤,及时喷涂驱蚊水,不给蚊子可乘之机。
预防登革热最重要的,则是人人动手、全面清理蚊虫孳生环境。包括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等地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各种大大小小废弃物等;要勤给家里养的各种水生植物(如万年青、富贵竹、绿萝、佛手等)换水,一般5-7天就要换一次水了,花盆托盘如有积水也应及时清理干净。当然,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是不要养水生植物,或是改为泥、沙种养。
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角落中的无用积水也要注意及时清除,如沟渠、天台、地面凹陷处、竹根、树洞等这些重点部位,一定要注意及时清除积水。
警惕发热疼痛两大症状
感染登革病毒后,潜伏期一般在3-15天(通常为5-8天)。发热是登革热的一大特征,患者会出现不规则发热,或者在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另一特征则是“痛”,包括“三痛”(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三红症”(面、颈、胸部潮红)。绝大多数患者在起病后3-6天还有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出现。
对于登革热病例,“早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防止疾病流行传播,更是为了防范病人临床症状加重。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典型的登革热如果对症治疗,一周可康复。但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发展为严重出血、脏器损伤,甚至出现休克等重症登革热表现。
泉州市疾控中心提醒:
如果过去两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摄氏度),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同时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等,应考虑自己有罹患登革热的可能,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并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自己近2周的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来源 |
泉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