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来临,孩子们迎来了放松与探索的自由时光。然而,在这片欢乐的海洋中,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大量的电信网络诈骗,正无差别地伸向未成年人。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识骗能力弱的特点,诱骗未成年人上当。
近期,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到多起报案,不少学生在假期刚开始就落入了诈骗分子的陷阱。骗子利用网上抽奖、冒充公安或律师调查案件等,以恐吓威胁的手段,诱导未成年人将父母的血汗钱转走。
本月是全民反诈集中宣传月,也是孩子们暑假的开始。7月5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再次面向全市发出预警,请广大家长监督好孩子使用手机,管理好涉卡钱等密码、验证码,教授孩子基本的防骗知识,行动起来,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声称“蛋仔派对”送皮肤
小学生被骗6900元
暑假第一天,泉港区13岁的小学生丫丫(化名),在家用其妈妈的手机刷“小红书”时,收到一名为“饭饭”的陌生人发来私信,称自己是游戏主播,可以免费赠送“蛋仔派对”里的皮肤。而丫丫正好是“蛋仔派对”游戏的玩家,便信以为真。

对方告诉丫丫已经成为自己的幸运粉丝,又指出只要配合录制一段素材,就能添加为游戏好友。丫丫没有多加怀疑,按照对方的指示下载了“腾讯会议”,并开启了手机“屏幕共享”功能。
对方使用手机“屏幕共享”,将丫丫妈妈手机银行账户内的钱款,通过扫码、转账等形式转走6965元,随后,将丫丫的聊天账号拉黑。
冒充公安、律师调查
引诱中小学生转账
近日,有几名中小学生遭遇网络诈骗,被骗数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诈骗分子大多以被骗人员涉嫌违法犯罪需要配合“公检法”“律师”调查为由,引诱中小学生向诈骗账户转账,从而完成诈骗。


小祥(化名)刷快手视频时,一名陌生人关注了他。对方发来一个表情包,而后打来视频通话。视频通话中,对方表示他是“警察”,然后展示了“证件”。小祥根本看不懂证件内容,对方关掉了视频,用语音电话说不要挂断电话,因为小祥的账号涉嫌违法被人举报,有可能要“罚款、坐牢”,小祥吓坏了。对方表示,配合调查后没事的话就不用负责。对方接着要求小祥将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和手机号码截图发给他。按照对方所说的操作后,一条手机验证码发到手机上。小祥也按要求发给了对方。随后,对方又让小祥拍银行卡正反面等,直到收到银行卡转账提示的父母来敲小祥的门,小祥这才知道被骗了5000多元。
12岁的学生小路(化名)刷视频时遇到一名陌生人私信加QQ号,对方称自己是律师,表示小路犯罪了,要将家人的银行卡照片、验证码发过去。小路不懂相关知识,按照对方要求拍照银行卡照片并发送短信验证码。等到小路的母亲看到手机有多笔转账信息时,这才发现儿子被骗了。据了解,小路被诈骗了7万多元。
呼吁:学习反诈知识
筑起“防护墙”
“诈骗分子将黑手伸向孩子,手段就是恐吓威胁,简单粗暴。”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分析,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私信、广告,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游戏账号出售”“低价装备”等噱头为诱饵,诱导受害人上钩。
诈骗分子诱骗受害人添加QQ、微信等社交软件好友,宣称按要求操作就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或工具。在成功添加后,以“需要交纳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等为由,骗取受害人钱财,诱导受害人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在另外一些发案中,诈骗分子以“你的父母会坐牢、被罚款”等为由,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威胁恐吓受害人下载远程控制软件,通过视频、屏幕共享等方式,远程操控受害人手机,或者直接发送家人的银行卡照片、验证码给对方,继而实施诈骗。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呼吁, 作为家长和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以下反诈小贴士,请务必与孩子共读,共同守护他们的暑期安全:
■警惕陌生信息:无论是短信、电话还是社交媒体上的陌生联系,凡是涉及转账、提供个人信息的要求,一律不理不睬。
■识别官方渠道:参与任何线上活动,请确认其官方性质,通过正规途径进入,不轻信来路不明的“好消息”。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遇到威胁、恐吓时,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老师,切勿自行处理。
■限制支付权限:家长应谨慎设置孩子的电子设备,避免其能轻易进行大额支付操作。
■学习反诈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反诈教育活动,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法,提高辨别能力。
来 源 | 泉州通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