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掉闹钟,贪睡一下,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习惯。这种行为究竟是在弥补睡眠不足,还是在干扰大脑的自然苏醒过程?更重要的是,贪睡会对认知能力、情绪和大脑功能产生什么影响?
早上六点半,闹钟响起,你猛地从梦中惊醒,伸手按下“稍后提醒”。九分钟后,铃声再次响起,你又按了一次。第三次响起时,你终于艰难爬起,却感到脑袋昏沉、四肢沉重,仿佛比直接起床还更疲惫。
这种每天都在上演的“起床拉锯战”,你是否也参与其中?

手机闹钟“稍后提醒”的贪睡键 图源:科普中国
根据一项数据分析,超过一半的人在早上第一声闹钟响起后不会立刻起床,而是反复按掉、反复挣扎。
我们为什么会贪睡?这到底是在补救前一晚的疲惫,还是在损害本该完整的大脑恢复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对你的认知状态、情绪和大脑功能究竟意味着什么?
科学界对此其实并没有一致结论:有研究指出贪睡会打断大脑最重要的修复期,也有实验证据表明适度贪睡可能有助于更平稳地清醒。那么,每天早上的那几次再睡几分钟,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贪睡行为有多普遍?
根据2025年5月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大型研究,全球超过55.6%的睡眠记录都出现了贪睡行为。这项研究分析了来自21000多名用户的睡眠数据,总共追踪了约300万个夜晚。
研究发现每次按贪睡键平均可延长11分钟的赖床时间,而重度贪睡者在超过80%的清晨都使用该功能,则每天花约20分钟断断续续地在醒来与睡眠之间反复拉扯。每次贪睡并非只按一次,用户平均按了2.4次,相当于每早“惊醒-入睡”的回合循环至少两轮。
贪睡行为在工作日显著增加,尤其在压力大的日子里,人们更难果断起身。
更有趣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了一类现象,那些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反而更少贪睡。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这类人早晨通常面临照顾孩子、赶早班车、出门工作等,根本没有再睡一次的空间。
相反,那些每晚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更倾向于在醒来前贪睡,这可能代表着他们处于补觉阶段,或者身体正经历某种恢复状态,如感冒、疲劳或心理压力后的修复反应。

医院睡眠监测。曹建雄 摄
第一种观点
贪睡可能打断大脑的“黄金修复期”
虽然再睡几分钟听起来像是对自己温柔以待,但在不少睡眠专家看来,这种习惯可能正悄悄削弱我们最宝贵的睡眠阶段。
一个研究团队指出,清晨即将醒来的阶段,是整晚睡眠中最富含快速眼动睡眠(REM)的时段。REM睡眠不仅与梦境相关,更是情绪调节、学习记忆整合、神经连接重塑的重要时机。
然而,每一次被闹钟强行唤醒,再迅速回到浅睡状态,都会打断这一过程,让大脑从高质量的修复期退回到低效率的浅层睡眠。


另一种观点
适度“贪睡”,可能更利于大脑清醒


早上起床设置多个闹钟 图源: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