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第一缕晨光洒向泉港的街道,大多数人还在赶往工作岗位的路上,55岁的环卫工人刘玲玲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清扫。橙色的工装被汗水浸透,手中的竹扫帚却依然紧握——这是她在环卫岗位上工作的第24个年头。作为一名“城市美容师”,刘玲玲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平凡”二字写成了“不凡”。她的扫帚下,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她的身影里,是城市面貌的“隐形守护者”。

一
24年“橙色坚守”:从“新手”到“活地图”

刚入职时,她负责的是老城区背街小巷的清扫。“那些巷子窄,三轮车进不去,全靠肩挑手扛。”刘玲玲回忆,夏天巷子里闷热潮湿,垃圾容易发酵,异味重;冬天墙角结霜,扫帚容易打滑,稍不留神就会摔跤。“最难的还是过年期间,家家户户放鞭炮,碎红纸混着炮灰,刚扫完又铺满,一天要来回扫十几遍。”

但刘玲玲不服输,积极向老环卫工学习技巧:扫帚要“轻扫慢推”,避免扬尘;垃圾桶要“先掏后擦”,防止异味扩散;遇到黏在地上的口香糖,要用小铲子一点点铲。渐渐地,她成了辖区的“活地图”——哪条路的落叶多、哪个商铺的垃圾量大、哪段路雨天易积水,她都门儿清。“现在给我一张地图,我闭着眼都能说出哪里需要重点清扫。”她笑着说。
二
“扫街”之外的温情:群众需要就是“职责”

她负责的老城区巷子住着不少独居老人。“庄奶奶(化名)80多岁了,腿脚不便,我就帮她把垃圾提到巷口;刘阿婆(化名)家窗户坏了,我路过时帮着盯一眼,别掉东西下来砸到人。”刘玲玲的工作本里夹着一张便签纸,上面记着几位老人的需求。
不仅服务居民,刘玲玲还成了街坊邻里的“编外安全员”。她发现过井盖松动、电线垂落等问题20多次,都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处理;遇到迷路的小孩,她会蹲下来轻声安抚,帮忙联系家长;疫情期间,她主动承担了公共区域的消杀任务,还把自己的口罩分给有需要的老人。她说:“有人说环卫工就只管扫地就行,但我觉得,看见问题不管,心里过不去。”

三
被看见的“她”力量:扫帚扫出“文明花”

“刘玲玲同志从事环卫工作二十四年,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坚守岗位,不忘初心,始终把环卫工作当成事业来干,对考评要求和标准通透于心;在生活中,关爱同事,友善待人,把身边的环卫工人都当作亲人看待;在完成任务上,听从指挥,令行禁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山腰街道创卫办负责同志这样评价。
“以前有人觉得环卫工人低人一等,但现在不一样了。”刘玲玲说,她经常遇到暖心事:商铺老板会主动递上一瓶水,说“大姐辛苦了”;小朋友会把零食袋攒起来,跑过来放进她的垃圾车;甚至有居民特意等她下班,塞给她自家种的青菜。“这些小事让我觉得,我们的工作被尊重了,也更有了干劲。这行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扫过的路干干净净,心里特别踏实。”她说,“我想告诉所有环卫姐妹,我们的工作虽然很普通,但却很重要。”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的城市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环卫工人、关心城市清洁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城市的“美容师”们在温暖的保障下,为城市环境美化持续贡献力量,助力城市更加整洁、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