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湄洲湾畔。在福建泉港,一场以向海图强为战略导向的转型实践,正为沿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从突破深海钻探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的油田乳化剂,到实现5N级电子气体国产化的高端氟材料;从首航印度霍尔迪亚港的6000吨大豆油,到海铁联运吞吐量年增24%的物流网络——泉港以创新驱动、口岸升级、绿色转型“三驾马车”,推动千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向海洋经济纵深迈进。
“泉港的根基在石化,未来在海洋。”泉港区政府区长杨凤翔表示,“‘晋江经验’引领我们立足自身优势,一手抓石化主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稳固基本盘;一手抓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激发新动能。通过‘三驾马车’让两个‘轮子’转得更快、更稳、更可持续,全面推进向海图强进程。”
创新驱动
从“制造”迈向“智造”,
临港产业国产化,
锻造向海图强的硬核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泉港向海突围的核心动能。
作为中国海油“海恒”技术品牌的核心产业化载体, 蓝海博达自落地泉港便自带科技基因。在蓝海博达科技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里,国内首套连续化超高温油田乳化剂生产装置稳定运行,产出耐受232℃超高温的油田乳化剂。这项突破高温乳化剂“卡脖子”困境的成果,解决了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深海、超深井钻探关键材料的国产化。企业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产品已应用于我国海洋油气田55井次,钻井效率提升超40%。“钻井工程常用的油田化学品有200余种,我们能自主生产其中65种关键品种。”9月底,企业又上线国内首个海洋油田化学品“一装置多产品”多功能生产线,实现多个核心油田化学品的国产化自主生产,有力推动我国高端油田化学品产业升级。

本月初,中国海油“海洋石油660”船向海上钻井作业平台运输所需物资,包括蓝海博达生产的高端油化学品等。(李政伯 摄)
在泉州宇极新材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对纯度达99.999%的六氟丁二烯进行检测。“电子气体纯度对半导体行业至关重要。我们通过持续攻关,将六氟丁二烯做到了行业最高的5N级,实现了半导体先进制程关键材料的国产化,产品远销国外。”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企业落地三年,成功产业化多个高端氟材料,获90多项发明专利,已跻身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
蓝海博达和宇极新材料成为泉港石化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海洋战略转型的生动缩影。
泉港坚持“延链补链强链”与“新兴产业培育”结合,“晋江经验”中“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的启示,在这里得到深刻践行。延链补链强链方面,成功引进中国天辰环氧丙烷、福建百宏化学新材料、中科睿升高性能橡胶等一批重点项目,有效补齐了烯烃、芳烃下游产业链,夯实升级基础。新型产业培育方面,形成以金同旭能碳酸锂、金宏气体高纯氢气为代表的电子化学产业集群;以光启原料药、北瑞新型原料药及针剂、瑞远生物医药中间体、圣元牛磺酸为核心的医药产业集群;以盈泰锂电池负极包覆材料、美瑞聚氨酯、中有泰氧化锌及抗菌剂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如今,泉港已形成“多产业协同、多集群并进”的临港产业格局。交通运输部《2024年度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泉州港口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其中泉港临港产业贡献突出,其创新引擎价值不言自明。
得益于泉港这片创新热土,企业的创新故事层出不穷:联合石化芳烃低温热利用、百宏新材料绿色智能化技改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申报项目;立亚化学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新材料行业成长组第一名及总决赛金奖一等奖;立亚化学、宇极新材料、蓝海博达项目入选2025年度省科技计划,“政府助力—企业主动”的创新生态圈已经形成。
口岸升级
从“门户”到“枢纽”,
向综合服务枢纽转型,
拓展向海图强战略通道
湄洲湾南岸,万吨巨轮往来如梭。一艘新加坡籍的船舶“MEIZAN”(美赞)轮近日缓缓驶离肖厝港区3号泊位,运载着泉港制造的6000吨大豆油直航印度霍尔迪亚港,开启了泉州大豆油海运出口的首航。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肖厝港区地理位置优越,可直达沿海各港口及亚太地区。现已建成千吨至十万吨级散货、集装箱、液体化工等码头共20座,大大拓展了向海图强的战略通道。”

泉港拥有千吨至十万吨级散货、集装箱、液体化工等20座码头,为临港石化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撑。(林劲峰 摄)
当下,港区迎来新一轮升级蜕变,从传统港口向综合服务枢纽转变:
——铁路提速。自2023年初兴泉铁路货运通车后,肖厝港区作为泉州地区唯一直通铁路的港口,与江西赣州兴国县的铁路运距缩短,海铁联运能力逐步释放。2024年,泉州至赣南的海铁联运吞吐量达303万吨,增长24%,预计今年再创新高。
——航道拓宽。湄洲湾航道一至三期工程建成,主航道满足3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线通航。泉州港务有限公司肖厝公司联合航运、货代、物流等企业恢复集装箱作业,推动石油焦、机制砂等产品由散货船运改集装箱船运,开通铁路集装箱疏运等延伸业务,持续做大集装箱吞吐量。
——互联互通。公共化工仓储库区与临港工业库的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中燃—国亨、中燃—百宏、福炼—宏海、国网—宏海等管道互通项目已建成运营。其中,今年5月初完工的国网—宏海成品油管道互联工程,实现了国家管网体系与民营码头宏海石化码头的高效对接,有利于强化肖厝港区作为成品油物流枢纽的地位。
港口升级直接激活产业生态。泉港以海岸带为平台,努力壮大海洋旅游、航运,建设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培育海洋药物、生物制品、海洋金融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以港促产、以产兴城”的联动发展,涌现了不少生动故事。
中燃依托自建库区与码头,为辖区国亨、百宏化学等企业提供液化烃采购、仓储、码头接卸、管道及槽车输送等多元服务,从单一装卸向集物流、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港口转型。本地企业兴通股份成长为融入全球海洋经济网络的优秀企业代表,公司从“小舢板”起步,深耕海洋,逐步发展为国内危化品运输的龙头企业,副董事长、总裁陈其龙今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建设者”荣誉称号。泉州港务肖厝公司积极探索与临港物流企业的新合作机制,深化与腹地货源城市合作,致力打造兴泉铁路“桥头堡”。

今年8月份以来,福建中燃湄洲湾能源码头几乎每周都有化工原料船靠泊。(张彬彬 摄)
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25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临港产业集中的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位列“2025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第十位,实现历史性突破。这正是港口与产业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加速发展的成果。

临港的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全景(张彬彬 摄)
绿色转型
从“底线”到“主线”,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筑牢向海图强生态根基
“向海图强必先向绿而生。”在泉港,绿色不仅是发展底线,更是竞争力主线。
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全区石化企业积极探索绿色转型路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产业龙头福建联合石化持续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行动,利用去年“六年一次”的大检修,对全厂70套装置、8932个项目进行全面检修,并同步实施了芳烃低温热二期、大常减压改造等节能项目,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降低能源消耗16.8万吨标煤,减排43.0万吨二氧化碳。
“我们是泉港石化园区各企业的集中供热‘中央厨房’,去年高峰期每小时蒸汽供应量达到600多吨,接近每小时700吨的供热上限了。”在泉港区政府、园区管委会等多方引导下,国能(泉州)热电公司力争明年初启动三期2×660MW扩建项目。项目建成后,可输送清洁电能66亿千瓦、每小时供应工业蒸汽720吨,预计可减排二氧化碳36.575万吨,打造传统火电绿色转型样本。公司同步谋划利用临海的千亩温排水区,建设全市首个海上光伏项目,建成后年发电约1.22亿度,可节约标煤3.6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10.2万吨。
“环保投入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大力支持现有企业持续环保提标改造,引导新(扩)建项目采用领先的环保工艺,绿色发展的实践随处可见:福建凯美特回收炼化副产二氧化碳,生产工业级、食品级产品,年产值约1亿元;丰鹏环保回收废催化剂,提取贵金属并无害化处理载体,实现资源循环;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实时在线监测数据直通生态环境部门,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中心筑牢环境安全防线……园区已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产业链中间循环—园区整体大循环”三级资源利用体系,确保园区规模扩大时原生资源消耗零增长。
生态效益正向海岸带延伸。后龙湾五里海沙新建贝藻礁、整治修复海岸沙滩、后滨沙地植被修复,成为新的滨海休闲景点和网红打卡地;惠屿岛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游岛玩海旅游项目;峰尾镇串联古城资源打造文旅廊道——这条58公里的海岸线,生动诠释了“生态修复→价值转化→民生普惠”的泉港范式。

惠屿岛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游岛玩海旅游项目(南埔镇政府供图)
泉港的实践表明,向海图强不是简单的产业扩张,而是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塑。以科技赋能激发临港优势,以机制创新打通陆海联动,以生态优先重构发展逻辑——泉港以“赶海者”的姿态,从“靠海吃海”走向“依海强区”,探索出一条沿海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蓝色路径。

泉港峰尾渔船出海图(连键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