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播:“倾心为民,普惠共享,和谐共建小康之路”!五年来,按照这一理念,泉港坚持民生为本,紧紧围绕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农保、助学等民生工程,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增“民享”,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区内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泉港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事情。这五年来,泉港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实施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农保、助学等民生工程,培训劳动力7.5万人次,实现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个全覆盖”,建立高龄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慈善救助、松柏助学、困难补助等制度,受益群众达6万多人,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完成脱贫4.8万人,投入4.6亿元,完成148件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


在百姓最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2013年,泉港在全省率先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截止2016年6月份,全区16个公立医院全面铺开实施,共计54335名群众享受到“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占总病人人数的98%。


同期声:区卫计局局长 施文勇“通过这个诊疗模式,我们取得了三赢,第一是群众得实惠,就是群众通过这个诊疗模式可以简化手续,简便流程,还有节省资金占用。第二个是党得民心,我们通过这个诊疗模式让群众得到了实惠。第三是医院得到实效,那医院这块就是通过这个模式,密切地跟患者、病人之间的资金关系进一步的和谐了。那今后我们也要坚持这种诊疗模式,把这个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五年来,泉港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区共有33.71万人参加新农合,统筹基金1.78亿元,逐年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大力推进总额预付方式改革,建立大病补助政策,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达22类。

同期声:区卫计局局长 施文勇“我觉得我们这几年有两个大的变化,一个就是我们区里面的这个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了,第二个是群众对我们的认可度在明显的增加了。”

让群众看得起病,更要让困难户享受更多的民生福利。五年来,泉港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全区现有特定民政服务对象约4万人,其中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孤儿约1万人,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近1000人,119人员及40%救济对象约100人,重度残疾人约4500人,一般优抚对象约6000人,其他低收入对象2万多人。

同期声:区民政局局长 刘开南“这五年来,累计纳入低保人数为5万多人次,发放低保金1亿多元,补助标准和保障人数逐步提标扩面,基本实现贫困居民“应保尽保”目标。向9700多户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补助625万元,向450多个遭遇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困难家庭提供救助资金400万元 。累计向各镇(街道)下拨用于 解决受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补助资金400多万元。”

此外,五年来,近百件涉及50类项的为民办事实事项目持续推进并得到有效落实,内容涵盖饮水、道路、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活动筹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公共服务机制等,项目总量位列泉州县市区第二名。

同期声:区民政局局长 刘开南“为250户无住房或居住严重危房的低保户建设安居房,累计发放补助资金900多万元。投入约1000万元资金建设城乡88个社区综合服务站、4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我区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不断进行。”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泉港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扶贫“六个精准”,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精准发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新成效,让改革红利普惠于民,人民共享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