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发展中不忘保留乡愁,看得见的美丽计划!再看东南卫视权威解读

  泉港的发展受益于石化之城,工业之城的打造,经济发展拼出了泉港速度。2015年当地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七,泉州第一。财政收入综合指数居全省首位。怎样让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地正推动“产城融合”新计划,希望立足于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样本。

  古建筑木作老工匠 林清县:“这座房子已经两百多年了,比如说这是铜梁,是放在那个两个大梁中间,是个主要部位,这个全部我们手工做的,这个凹是机器做不了的。”



  林清县,永春人,今年68岁,他和他的木匠班子被邀请作为此次古建筑修缮的木作老师傅。修缮的"这座房子"就位于泉港区后龙镇的土坑村。这里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之一,是千年“海丝”聚落型遗存的典型代表。

  土坑村文物修缮专家组成员、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志坚:“它是‘一商一居’,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点很难得,可以做生意,也可以居住,在福建传统民居当中是没有第二例。”

  2016年,土坑村被正式列入福建省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港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局长陈玉顺:“泉港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区委区政府投入两亿多开展文物本体修缮,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把它作为旅游的业态来打造。”

  怎样更好地还原传统村落原貌?专家对古厝的修缮采取了"修旧如旧三原则",即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

  土坑村不仅保持原味原貌的修缮,还采取政府出资、村民让渡一定年限使用权的多元化传统村落保护基金投入机制,也就是“所有权归房主,管理权归政府”。(单座修缮费用100万元以下的,权属人让渡30年使用年限;修缮费用100万至200万的,让渡40年使用年限;修缮费用200万以上的,让渡50年使用年限)。政府出资,修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并制定保护开发管理细则。而村民则继续生活在这里参与村子的保护开发,并能获得古村旅游带来的收益。


  记者 高佳丽:“泉港依山傍海,山海之间互融互通,立足海港文化优势,在加快海丝文化旅游中创特色。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位于泉港的涂岭镇秀溪村,这里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把原来落后的小山村变为独具乡村文化特色旅游村。”


  秀溪村四面环山,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曾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5年村里开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秀溪村在全区率先建设枇杷采摘园,连片种植枇杷200多亩,举办枇杷节,带动枇杷膏、枇杷罐头等深加工农产品的销售,利用盛产龙眼、琵琶、甘蔗的优势,打造不同时节各具特色的乡村体验项目。去年,秀溪村累计接待游客接近2万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万元,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

  游客:“来到这里感觉进入了世外桃源一样。”


  数据显示,2016年泉港城镇化率提高9.3个百分点,成为全省2个入选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城市之一。10个镇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福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全区旅游收入13.5亿元,增长10%。
 

点赞(904)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