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来不借书给外人,是个有故事的人!

  今天的“泉港脸谱”我们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个藏书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从来不借书给外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黄惠龙的书房“谦益斋”,取自“满招损、谦受益”,这是黄惠龙时刻提醒自己的做人准则。走进“谦益斋”,门上“书如妻妾,恕不外借”八个字,格外醒目。



  泉港区文化顾问团成员 黄惠龙:“借我是不借,在我这边查可以,(跟我)借书万一丢掉了说赔我(也没用),这个资料,现在拿得到,以后不一定拿得到,这个资料太宝贵了。”



  借书不行,查资料、捐书都可以。在黄惠龙这间30平米左右的书房内,两侧贴墙而立的大书架上摆满了书,近万册藏书,不仅有泉州乃至福建的志书,还有200多种全国各地通志、府志,400多种全国各地县志,更有可供查阅的600多种电子版地方志,甚至一些稀有的古志书也能在这里看到。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次偶遇。


  泉港区文化顾问团成员 黄惠龙:“当时我是捡到一本惠安的旧县志,打开一开,里面有山川、人物、风俗各方面的都有,所以说我对县志开始有兴趣了。”

  此后,黄惠龙便开始了他的藏书之旅,而这一开始,就没有停下来过,甚至后来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为了买书、藏书。


  泉港区文化顾问团成员 黄惠龙:“买书必须要有钱,没钱就没办法买书,像我家里有的书,最贵的一套5000多,最便宜的也有几十块。”

  如今,黄惠龙正在编写《泉港古代科举人物考辩》,而这些书,都是他宝贵的财富。在编写过程中,他一直要求自己,要如前人留下的志书一般,认真、谨慎、负责。



  泉港区文化顾问团成员 黄惠龙:“地方志买过来要研究,越研究越有滋味,你要研究历史,你就要为历史负责,不能马虎,这些都要留给后人的。”

  黄惠龙说,今后,他会将自己收藏的这些志书传给下一代,让这些宝贵的家乡记忆,代代流传下去,留住大家共同的家乡记忆。

 

点赞(844)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