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上谈兵,不如“码”上服务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卸下“指尖”之负 扎实为民服务》,强调深化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发挥数字赋能优势,助力干部真减负、提效能。数字化背景下,形式主义也在“变异翻新”,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变成“指尖干部”,困于方寸屏幕之间,疲于形式考核之上。各地区应高度重视、改进作风,“为码赋能”、“为车减负”,不折不扣把基层负担减下来,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全力减负减压“卸包袱”,让“考核实绩”代替“僵尸数据”。数字化转型治理构建了“全景敞视主义”新样态,部分部门热衷搞“纸面政绩”,线上政务“拉人头”来进行“数字留痕”,助长“指”上谈兵的歪风邪气,让部分基层干部钻政策漏洞,不重抓任务落实。上级部门应发挥好实绩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提升数字技术在各部门系统配合的治理效果,健全不同部门之间交流合作的数字化平台机制,增进各部门的治理合力,真正把数字化项目打造成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同的“民心工程”。

打破数据壁垒“提质效”,让“一网通办”代替“层层申报”。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群众办事千头万绪,经手部门也各不相同,办事堵点难点问题点多面广,如果各级政府的“信息孤岛”不打通,就易导致政务服务不畅,工作信息流通滞塞。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整体联动,打破数据壁垒,推进电子证照、办理材料数据资源共享互通互认,实现数据的共用和统一的标准协同,让数据“跑路”发挥“乘法”效应,将审批从“串联”层层申报、层层审批,变为“并联”一经申报全面审批,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

提升治理效能“鼓干劲”,让“技术赋能”代替“数字负担”。数字技术作为外嵌型资源,在进入基层治理的同时,仍需考虑治理主体、治理场景与其是否相衔,超越治理主体数字能力的技术极容易沦为观赏的“盆景”,背离数字技术赋能的初衷。应充分发挥平台系统集成、数据联通的优势,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在建体系、优服务、促联建上下功夫,以“小切口”撬动“急难愁盼”大整改,创设满足群众期待的“大场景”,让基层群众在技术赋能中有更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的同时,提高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和“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底气。

(供稿: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 连诗旗) 


点赞(98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