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调研发现,一些地方仍热衷于运用考核检查指标应对基层工作,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减负决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既做考核“减法”,使基层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也做赋能“加法”,提升基层“一针穿”的能力,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提升服务群众质效上来。
破除“痛点”,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当前,基层工作中案牍主义、文山会海依旧存在,如各类创建示范、评比达标、调研考核等过频过繁,成为持续困扰基层的顽瘴痼疾。凡此种种表明,形式主义树倒根在。清流必浚源,治病必断根。要从文山会海、繁琐考核等“小切口”入手,通过“削文山”“填会海”“减台账”“卸APP”等务实举措,切实解决基层干部负担最重、感受最深的问题,真正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要从制度机制的“大视角”上预防,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深化“吹哨报到”机制,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推动整治工作在制度轨道上规范化运行,形成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疏通“堵点”,为基层干事“明责去障”。基层负担之重,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病灶在职责不清、边界不明。权责边界明确,才能杜绝责任“甩锅”;权责匹配合理,才能减轻基层负担。要从“根子”上抓起、从“源头”上根治,上级部门不能借考核之手,将属于本部门的责任推卸到基层,对考核指标一放了之、一审了之,而要理顺部门间权责体系和上下级权责界限,切实把该管的事管起来,该担的责担起来。要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对基层职责事项、政务应用程序、检查考核等该归并的归并、该清理的清理、该缩减的缩减,切实以制度刚性维护基层组织职责刚性,让基层干部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聚焦“锚点”,为基层服务“赋能增效”。“小马拉大车,拉起费力;小脚穿大鞋,难以行远”。为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要通过轻车“减负担”来壮马“提质效”。各级部门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工作导向、关爱基层的用人导向、重心下沉的政策导向,整合考核事项,优化考核指标,落细落实各项关心关爱措施,把更多资源、服务、力量下沉到基层,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服务有人办。基层干部要回归服务群众本色,把减负释放出来的精力更多投入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上来,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在走街入户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知晓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难题,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自觉做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身边人、贴心人。
(供稿:泉州市泉港区委组织部 郭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