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八闽大地的文化瑰宝,让青年学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福建承载着朱子理学、闽南文化、客家精神等厚重文脉。如何让这些文化基因转化为青年成长的精神钙质,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以文化人,在朱子故里触摸“理学真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武夷山下的朱子文化园,每日都有青年学子在此诵读《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在福建讲学时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青年的认知方式。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经典文本的研习,更在于将“理一分殊”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致广大而尽精微”,当青年在考亭书院遗址前领悟“存天理、灭人欲”的现代诠释,便能在纷繁世相中坚守价值判断,在物质诱惑前保持精神定力。
知行合一,在红砖古厝领悟“生活美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泉州蟳埔村的渔家少女头戴簪花围,在传承非遗技艺中理解“美在生活”的真谛;漳州土楼里,客家后裔通过重修族谱,感悟“聚族而居”的生存智慧。这些鲜活的文化实践,恰似王阳明倡导的“事上磨练”,让青年在参与中体认,文化自信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一砖一瓦的营造智慧、一针一线的匠人精神、一粥一饭的生活哲学中。“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当青年亲手修复脱胎漆器、演绎南音古乐,传统便在他们掌心重新焕发生机。
薪火相传,在海丝起点担当“文明使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至今仍矗立着九日山祈风石刻。这座“世界宗教博物馆”见证着不同文明的对话,文化自信不是固守传统,而是以开放胸襟推动文明互鉴。当青年在海外孔子学院讲述妈祖信仰的和平内涵,在“数字中国“峰会展示闽茶文化的现代转型,他们便成为中华文明的当代传薪者。这种担当,既是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