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圈里刮起了“红色旋风”。今年的画风有点不一样——全国各地的党群服务中心纷纷焕新备受关注。
泉州市泉港区聚福社区的“青育邻里课堂”成了“带娃好去处”;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东埔村的“乡村会客厅”茶香袅袅、笑语盈盈;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的青年夜校课堂里灯火通明——这些“百花齐放”的新阵地,正卸下“高冷”外衣,以千姿百态融入烟火日常,成为群众生活中可感可及的“红色地标”。
这股“上新”热潮,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迭代升级,更是一场服务逻辑的改变。每一次“上新”的背后,都是基层党组织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捕捉,是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生动诠释和时代实践。
实际上,党群服务中心的变化,不止于硬件的“上新”,更是服务的“上心”。张掖市山丹县通过“四级治理体系”,将党群服务中心变成解决停车难、充电桩不足的“前线指挥部”;武汉市江汉区让居民带着“需求清单”参与设计,把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成“共享工具屋”和社区咖啡馆。这种从“我提供什么”到“你需要什么”的转变,让空间有了温度,让服务有了灵魂。
身处万物互联的时代,党群服务中心的创新之路潜力无限。然而,无论形态如何演变,必须时刻铭记:其根在基层,魂在为民。硬件“上新”只是起点,服务“上心”才是终点。要让“网红”效应沉淀为“长红”魅力,关键在于深度融入百姓生活。
“上菜”更要“对味”。服务场景不是“大而全”的堆砌,服务供给也不能“拍脑袋”,必须瞄准居民痛点、精准对接需求。要大力推广“需求清单”机制,通过线上问卷、网格走访、社区议事会,让居民畅所欲言“点单”,中心有的放矢“配菜”,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无缝咬合”。要建立便捷畅通的反馈评价机制,聘请一批“观察员”“体验官”,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标尺,让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社区民意的“传感器”和公共服务的“枢纽站”。
“搭台”更要“入戏”。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结构和日益多元的群众需求,党建阵地唯有主动转型,方能焕发持久生命力。要落实错峰延时、坐班轮值、网上预约等人性化服务制度,推动数据共享,打通与民政、社保、卫健等系统的“信息壁垒”,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更舒心。要鼓励社会组织、能人乡贤入驻,孵化读书会、手艺课、健身社等“自组织”,让群众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创造者”,让空间充盈自主活力。
“塑形”更要“铸魂”。走进这些“爆改”后的党群服务中心,要看到,硬件的升级固然可喜,但持久的生命力来自可持续的运营,更源于社区文化的浸润。要完善“公益 市场”长效运营模式,探索“小区自治基金”“社区合伙人”等做法,为党群服务中心注入持续动能。要避免“千站一面”的同质化,鼓励因地制宜、突出文化特色,让社区食堂的烟火气、共享书房的静谧角、技能培训的实操课,都成为居民离不开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