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烟火气”,是市井巷陌的喧嚣,是柴米油盐的温度,更是寻常百姓家最真实的生活图景。它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民心所向的温度与力量。年轻干部要成长,要赢得信任,就须主动融入这片“烟火人间”,在其中汲取养分、涵养情怀,做一个可亲可近、有“人情味”的干部。
涵养“烟火气”,要在街头巷尾“接地气”。熙熙攘攘的市集、热气腾腾的早点铺,正是观察社情民意的鲜活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常骑自行车下乡、街头接访,在寻常巷陌中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年轻干部也应如此,主动“沉下去”,在鼎沸人声中倾听群众语言,在家长里短里体察民生冷暖。多交几位知心的“百姓朋友”,在坦诚交流中听懂“言外之意”,读懂“眉头之愁”,让“接地气”成为感知群众脉搏、积蓄工作底气的源头活水。
浸润“烟火气”,需在千家万户“通心气”。“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就藏在油盐酱醋的日常琐碎里。年轻干部要常坐百姓的“板凳”,少些“官腔”,多些“乡音”,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家常话,聊关切、解心结。一句真诚的问候,一次用心的倾听,胜过千言万语。唯有将心比心,用心用情解决好一桩桩看似细微的“小事”,才能让政策的温暖真正抵达人心,在万家灯火中汇聚起最动人的“烟火”图景。
淬炼“烟火气”,须到田间地头“长志气”。真正的“亲”,源于共同的“苦”与“干”。田间地头,是离泥土最近、离实践最近的地方。年轻干部要敢于“自讨苦吃”,主动到艰苦一线、吃劲岗位去,与群众同坐一条田埂、同干一样农活。在火热的实践中,在繁重的任务里,去啃“硬骨头”、接“烫山芋”。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汗水湿透衣背,才能真正读懂基层这部厚重的“无字书”,在攻坚克难中磨砺担当的铁肩膀、练就成事的真本领。这份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坚韧与智慧,正是年轻干部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坚实根基。
“烟火气”不是点缀,而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它源自街头巷尾的倾听,生于千家万户的共情,成于田间地头的淬炼。当年轻干部真正将身心融入这片充满生机与温度的“烟火人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方能涵养出深厚的人民情怀,锻造出过硬的能力作风,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书写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