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俩,双双确诊!已进入高发期,泉州疾控发布提醒......

近日

湖南1岁男孩悦悦(化名)突发抽搐
被妈妈李茹(化名)
抱进 儿科急诊室
确诊为手足口病
同日下午3时
3岁的姐姐萌萌(化名)
也因抽搐入院
同样确诊为手足口病

医生表示,一周内该院儿科急诊已接诊500多例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其中发生抽搐的约40例。“进入夏季以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两者症状相似,都属于自限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学龄前儿童需重点防范这两种病。”


在儿科病房,李茹正在照看女儿萌萌,小儿子悦悦正在儿科监护室接受治疗。李茹回忆:“儿子悦悦是6月14日晚开始发烧,当时测体温有39.8℃,发生抽搐是晚上零点左右,我们吓坏了,立马带他来医院急诊,医生检查说孩子嘴里全是疱疹,因为长在嘴里,所以我们并没有及时发现。女儿萌萌则是6月15日下午1点开始发烧抽搐,我们查看后发现她嘴里长满了和弟弟一样的疱疹,不敢耽搁就马上来了医院,果然也是手足口病。现在姐弟两人的手上和脚上都长出了疱疹。”



医生介绍,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婴幼儿还会通过接触病人或通过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疱疹液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等感染。典型的手足口病会在手掌心、脚掌心、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溃疡


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轻症的处理方法参考感冒的治疗方式,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吃退热药物,重症多为3岁以下婴幼儿,一旦出现十分凶险,表现为体温持续39.0℃以上难以下降、精神萎靡或者烦躁、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站立不稳、呼吸快等,发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及早干预。


近日
泉州疾控发布提醒
↓↓↓


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由多种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此病于夏秋季多见,4-6月份进入春夏高发季节。

其皮肤表现如下图所示:

长这个样


长在这里


手足口病最爱嚯嚯宝宝,此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1-2岁组发病率最高,所以经常能一下撂倒整个幼儿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感染特定型病毒后,疱疹会出现疼痛和痒感。

极少数患儿的病情会迅速恶化,可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并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 引起手足口病的几种重要病毒



2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的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病毒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及粪-口传播。


3

那么,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


“一少”

易感人群少暴露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居室应经常通风,保持家庭内外卫生清洁,衣服、被褥要勤晾晒。



“二勤”


(1)勤洗手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勤洗手”,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外出后、饭前便后、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尽快使用流动水洗手。除了预防手足口病,经常洗手还可预防各种消化道疾病。


(2)勤健身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促进孩子生长发育,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此外,还应注意合理搭配孩子膳食营养,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



“三尽早”


(1)EV71疫苗尽早接种

目前国产的EV71灭活疫苗已经上市,适用于6月龄-5岁的儿童,可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由于手足口病在5岁以下儿童中多见,发病高峰在1-2岁,因此建议尽早接种,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


(2)轻症病例尽早就医

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一方面可以尽早治疗,避免患儿症状加重;一方面也可以尽早隔离,避免疫情在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中扩散。


(3)重症病例尽早发现

临床上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自然病程一般为7-10天;少数患者可能会累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系统,并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这时候容易出现死亡病例。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下症状,尤其是这些症状出现在小于3岁的孩子身上时,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持续高热不退

2.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 呼吸、心率增快

4. 出冷汗


点赞(821)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