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片竹林,编一个竹器,耄耋老者难舍的竹编情怀!

  竹篮子、竹箩筐、竹簸箕等等,可能现在很多孩子已经见不到这类老物件了,甚至可能许多人都不清楚这些老物件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去涂岭镇白潼村一位老篾匠家中,看看他是怎么编织竹制器具的。



  远远的,88岁的蔡文法老人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竹子朝我们走来。一大早,老人家就砍竹子去了。回到院中,拿起工具,劈竹子、破竹篾……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依然灵巧轻便。而说起当初为什么会编织竹器,老人家说,早年家中种了竹子,为了不浪费竹子,他想到了编织竹器。

  蔡文法:“竹子很早就种了,种完后长大成林了,就得做,要不那些竹子就没地方去,后辈们不学这个,那些竹子就浪费了。”


  蔡老伯说,自己年轻时做过许多工作,编织竹器这项活儿,是三十多岁才开始的。

  蔡文法:“我自己说也都不好意思,(人家都说)你都没有人教怎么就自己会了,自学成才,大家说我是‘杂家’,什么都会,东西不能让我看到,看到了我就会了。”


  虽然“非科班出身”,可老人家这编织手法,一点都不含糊。这看似简单的编织,竹篾间的穿引却自有章法。而老人却说,一件竹器的完成,最关键、最费时的就是竹篾的破削。

  蔡文法:“主要是破竹篾很费劲费时,你看这条篾子,这一条篾子还得再分离,如果还想要更细一点还得再分离,还有呢,你看,粗的(竹器)要有粗竹料,细的要用细竹料。”


  从大长竹子到细小竹篾,再到竹篾的宽窄、薄厚的衡量,这中间的工序手艺,都有讲究。也是因为这样的讲究,老人家的手经常会被划得血淋淋的,留下了满手的伤疤和老茧。但手艺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坚持,即便手伤了,竹器的质量一定要保证。

  蔡文法:“竹篾要破得均匀,扎起来才能稳固,才不会散架。(包括破竹篾的时候也要注意吗)对,破竹篾的时候薄厚、宽度都要一样大,要不做起来就不好看。如果竹篾破得均匀,做好的(竹器)就更扎实。”


  也正因为老人家自身对竹器质量的要求,引来周边村庄的群众争相购买。

  蔡文法:“村里人都在我这边买,个别一两户没在我这儿买。(记者:你是做的比较好吗)当然比较好,比枫亭做的还好。竹料用的比较扎实,扎的时候比较牢固,枫亭那边买的比较松散,我这边拿过去的用了大家都很满意。(大家)都怕日后我不做了,他们以后要用没地方买。”


  一件竹器的完成大都需要一天时间。年轻时,竹子成熟后,蔡老伯就会开始编竹器。如今年纪大了,编竹器的时间比年轻的时候更多了,竹器编织似乎也成了一种乐趣。断断续续50多年,老人家已能编出十几种竹器。


  费时费力、工艺精细,还得不怕吃苦、耐心十足,再加上群众需求渐少,后辈中没有人愿意学习竹器编织。生活条件好了,但88岁的老人从未放弃这项手艺,而他坚持的理由仅仅是觉得“农村人、闲不住”。

  蔡文法:“做到不能做了,就不做了。要不就喜欢做,没什么可做的,什么都不做,天天坐在这儿也坐不住,做做这个比较有乐趣,如果天天在椅子上坐着,也坐不住。”

点赞(704)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