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信调解“大”矛盾,新媒体巧解司法难题

  办案办出新花样,调解不用面对面,通过“微信+司法”化解纠纷,泉港区人民法院这一便民举措改变了在人民心中“遥不可及”的传统看法,这“小”微信是如何调解“大”矛盾的,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泉港区人民法院南埔法庭,群众曾先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签下立案书,承办该案的法官将案件证据通过专用微信号发送先行质证,形成初步质证意见。

  群众 曾李忠:以前立案,人要亲自来法院,立案要一趟、两趟、三趟、四趟才能解决,通过微信立案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沟通,来到法院几分钟就可以把一个案件立完,现在时间上就节约了很多,节约了很多交通成本。



  针对当前群众使用微信的普遍性,今年年初,泉港区人民法院南埔法庭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微信+司法”调解、送达、预约立案等便民举措,以此作为新型传播媒介,深化司法公开,完善诉讼服务,搭建良性互动平台。

  区人民法院南埔法庭副庭长 叶绿萱:目前是四大项,第一项是“微信+预约”立案,在线审查、输送当事人起诉的相关材料,一次性告知其应当补齐的相关材料。第二项是“微信+调解”,组建一个微信调解群,让双方当事人在线进行调解。第三项是“微信+证书传输”,借助微信这个平台进行举证、质证。第四项是“微信+司法送达”,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在微信平台进行诉讼材料的流转、传输。



  据介绍,自今年8月份首次通过微信预约立案以来,泉港区人民法院共通过微信平台在线审查起诉材料39件,预约立案32件,预约立案受理成功率达100%,平均审理周期同比其它简易程序案件缩短25.6天,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区人民法院南埔法庭副庭长 叶绿萱:通过这个平台,让数据跑腿代替当事人跑腿,也是泉港区人民法院力争实现“最多跑一趟,一趟就足够”的目标,接下去,泉港区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拓展“微信+司法平台“,通过探讨,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庭审、直播。




点赞(227)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