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泉港区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泉港会议中心开幕。191名代表肩负着40万泉港人民的重托,满怀豪情走进会场,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围绕实现“三个率先”,建设“三个泉港”共商发展大计。


大会执行主席吴礼源、颜朝晖、陈守川、苏松炎、陈相成、陈沙龙、彭垂鼎、赵琼花、黄胜富、邱彬侨、王国明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应邀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区领导还有朱云鹏、刘敏坚、王晓莺、陈龙津、刘刚、施有良、陈明聪等。大会由主席团常务主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守川主持。


上午9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泉港区人民政府区长颜朝晖
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报告分2017年主要工作回顾、2018年政府工作安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三部分。
2017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7年是泉港砥砺奋进、大有作为的一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86亿元,增长8.6%(预计数,下同);工业增加值359.04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99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1亿元,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亿元,增长8.33%;固定资产投资261.7亿元,增长15%;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6.1亿元,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7.4亿元,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65亿元,增长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3元,增长7%。

致力强化项目带动效应。253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5亿元,特别是抽调全区约40%公职人员,以成建制模式推进石化安全控制区建设,这是泉港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巨、动迁群众最多的民生项目;引进闽南数据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23个,七镇连通管网工程、民生综合工程、新能源公交车和充电站设施等3个项目落地实施。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出台航运、物流、金融、旅游等10多项稳企助企政策措施,兑现奖补资金7000万元,2家企业项目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3家企业列入市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引进、产品销售等问题200多项,帮助27家企业获得贷款授信57.4亿元,创历史新高。
全面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建成智能生产流水线4条、数字化车间3家,入选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10个,13家企业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石化科技众创园、石墨烯研发中心、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项目19个,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75人入选省市高层次人才。

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实现进位提升。落实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石化产值突破800亿元,石化园区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20强;完成港口吞吐量5050万吨、集装箱2.1万标箱,食品饮料、建筑建材、机械装备和汽车制造等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6亿元,全区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坚持“以城市为载体”促进扩容提质。高质量设计高铁站前区、大学城、滨海新区等控规详规,福厦高铁泉港段(站)等一批城建精品开工建设,投放120部新能源公交车、1650辆小黄人自行车,对28条河流、25座水库(塘)进行分步整治和常态管理,惠屿、东张、小坝分别入选全国最美渔村、文明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坚持“以人本为核心”推动共享提速。帮扶183户657人脱贫,“五保”供养、高龄老人、困难残疾人补贴和征地收海人员养老保障等扩面提标,改造石结构房屋281万平方米,审批个人建房1500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36人,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称号,获评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敢闯敢试争当改革先行者。率先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投入1.7亿元,实施益海实小、锦川实幼等10个新改扩建项目,创新推出房票安置模式,建成全省首家房产超市,满足征迁群众多元化购房需求。
再创优势营造良好软环境。建成24小时综合型自助便民服务区和5个政银联体自助服务点,新建2个文明礼堂、10个百姓书房,推进土坑村等文物本体保护修缮,扶持壮大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46个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5亿元,入选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
能拼会赢担当创业主心骨。确立“石化筑高地、融合建新城、生态立样板、共享奔小康”4条发展路径,形成研讨课题109个,生成项目类、措施类、政策类60多项,清理规范性文件410份,出台项目指挥部运作、电子监察、正向激励等机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强中介服务市场监管,节约财政资金4450万元。

2018年政府工作安排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和“五个泉州”发展大局,认真落实各级经济工作会议及区委的决策部署,以“石化筑高地、融合建新城、生态立样板、共享奔小康”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开创“三个率先、三个泉港”发展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1%,工业增加值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2018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抢占新高地,坚定不移地走产业赶超跨越之路。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聚面成体
1.石化集群要向高端迈进。继续完善南山片区基础设施、公用配套等四大类项目建设,启动南山片区二期规划和石化安全控制区控规编制,完成南山片区一期场地加高、西滞洪区和6条石化园区区间道路主体建设,推进海丝石化物流贸易基地建设,争取获批石化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综合信息中心、仓储中心。
2.工业企业要向园区集中。加快肖厝作业区14A14B14C泊位、湄洲湾航道三期、南山片区进港航道等港航设施建设,启动高新区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推动智能装备及石墨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链招商,鼓励福海粮油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打响琼脂、紫菜、海带等一批特色品牌。
3.新兴业态要向特色发展。完善“两院四中心”建设,力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0家以上,抓好渔港经济区、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项目建设,加快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区等大型商业集聚区、城市综合体。

突出产城人,坚定不移地走产城共融互促之路。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新型城镇化的泉港样本
1.大手笔推进城乡开发。统筹锦绣片区、荷池片区、海沙片区等组团开发,加快恒大、世茂等29个、190万平方米商品房施工进度,加快福厦客专泉港段(站)建设,统筹推进第二疏港大道、南北七路等主干道建设,完成锦绣街、南山南路等改造提升,打造全域“15分钟快速交通圈”。推动界山新城建设,完成8个乡村休闲公园、2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35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2.一体化完善配套功能。完成城区雨污水管网普查和南山水厂移交运营,加快推进七库连通惠女水库至菱溪水库、陈田水库至泗洲水库等建设,新安装改造供水管道9公里,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西部片区污水管道建设,推进雨污混接、城市内涝问题整改,打通南龙路等6条瓶颈路、盲肠路,推进高速出口至中心城区、石化园区主干道等5条客流廊道建设,实施泉港、驿坂高速出口和玉笏朝天公园等10个重要节点景观提升。
3.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高起点开展高铁、盐田、五里海沙等片区城市设计,加快实现城区控规全覆盖。抓紧闽南数据湖产业园落地实施,完成移动和电信信息化项目建设,完成“大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坚持“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处置模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增创新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环境优化提升之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人文空间和创业环境建设
1.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进联合石化检修等节能改造项目,持续开展循环化改造实践,完成废催化剂、油脂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强建筑施工、道路扬尘、餐饮油烟、垃圾焚烧和工业烟粉尘等大气污染源整治。
2.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实施土坑古建筑群、黄素石楼等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修缮,推进北管、水密隔舱福船技艺等非遗活态传承,建设百姓书房5个和农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10个,新建12条健身路径,规划建设惠屿“最美渔村”、樟脚“油画古堡”文旅提升等精品项目。
3.争当创新创业领头雁。持续开展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活动,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效益奖惩机制,加快“双限用地”出让、批而未供用地清理,完善国企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落实中小微企业、农业、渔业风险补偿金等增信措施。

共享好生活,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小康幸福之路。把优质、均衡作为重要考量、更高追求
1.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投入1.35亿元,办好8项3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扩面任务,进一步提高低保对象、困难残疾人补助标准,新改造石结构房屋79万平方米、棚户区6000套,完成锦川一期、聚福三期建设,加快儿童福利院、殡仪馆等建设,建成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5个老年服务中心。
2.扩大公共资源供给。启动锦川实小、行政核心区实小建设,新建3所幼儿园,加快14所中小学校、2所幼儿园改扩建,通过新建、改扩建、引进及盘存量等方式,加快妇幼保健院迁址重建,以及泉港区医院病房大楼2#楼、医技楼和中医院建设。
3.提升社会治理实效。增设村(居)微型消防站32个、监控点位1000个,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和欺诈违法行为,推进村居“雪亮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建设文明礼堂示范点6个。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泉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的“泉港实践”,健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双向促动机制,既要用好绩效考核、容错纠错等措施,为干部大胆创新探索撑腰,又要完善“三盏灯”“三张函”等督办机制,加大问责力度,打通落实中的“中梗阻”和“最先最后一公里”。
2.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素质。综合运用项目压担、结对帮带等办法,让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改革创新、群众工作、驾驭风险等本领,高质量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善于运用系统性思维、路线图方法、项目化管理,推动各领域工作树亮点、创特色、出经验。
3.营造风清气正的政风行风。强化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农村“三资”管理等重点领域廉政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支持推进巡察监督、派驻监督、监察监督全覆盖,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图片由区委报道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