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北京海淀:先行先试建世界一流科学城 继往开来谱中关村发展新篇

在利用纵切设备,为客户加工一个复杂的手术关节模块零部件。”这是不久前,在海淀建材城中路27号的金隅智造工场内,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一个高精加工车间里的场景。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高精加工车间(央广网发 谷音 摄)

这个高精加工车间,可以帮助医疗器械企业和机构,在家门口解决样件快速试制和小批量生产的难题。而在此之前,他们需要委托长三角或珠三角企业加工好之后再寄回来,不仅费时,更影响研发进度。

“我们用两年时间,在金隅智造工场打造了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张东宁介绍,平台主要面向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科研院所和医院机构等提供委托研发、委托生产和高精加工等相关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医工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金隅智造工场是海淀区工业“老厂房”改造的典型样本。这个由原金隅天坛家具公司生产基地改造升级而成的园区,搭建了“物理空间租赁 产业投资(孵化) 创新产业服务”的运营服务模式,以及“企业孵化、产业加速、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的产业空间闭环。目前,已吸引200多家“硬科技”企业落地。

2021年,印奇创办的企业将总部搬迁至金隅智造工场,并深度参与到园区运营。他们负责建立了“园区大脑”,将企业研发的近30种自研算法模型在园区一一落地。与此同时,陆续入驻园区的企业,在交流和碰撞中,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印奇说:“希望在共同赋能的生态中,不断筑牢企业‘护城河’。”

近年来,海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领域,以及空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壹号、“星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在一片荒地上建起的“中关村壹号”,已成为“硬科技”企业聚集的高端产业园区(央广网发 中关村壹号供图)

“目前,130多家企业在园区成长。”中关村壹号品牌负责人张红介绍,这些企业以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金融科技、数字电竞等“硬科技”产业为主,园区企业超过80%具有高新技术资质,独角兽企业超10%,上市企业超5%,园区产值达到200亿元。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海淀区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地生根。今年9月20日,又有5家企业签约落地中关村科学城。一家把公司从外省市整体搬迁到了海淀的企业负责人直言:“北京发展环境更好,组建团队、开展业务效率更高。”

奋楫扬帆 谱写中关村发展新篇章

在熙来攘往的中关村大街东侧,双榆树西里18号,有一栋醒目的两层红砖小楼。在这里,一件件新老展品,诉说着中关村的前生今世,记录了中关村人奋斗不息的创新精神;一场场新颖的活动,呈现出今日中关村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这栋小楼是2020年12月才建成开放的中关村村史馆,目前已成为中关村地区的“红色名片”。

位于双榆树西里18号的中关村村史馆(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走进村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一排玻璃幕墙后面,陈列着老式胶卷相机、磁带录音机、传呼机、打字机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爆款产品”。中关村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奕介绍,馆内陈列展出的755件展品,全部由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捐赠。

在村史馆地下一层“社区生活”章节,一处“1:1”复刻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家的书房,经常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斑驳的红色木地板、老式的藤椅、旧书架上层层叠叠堆满了书籍和文档……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观众就能置身于实景拍摄的“钱三强家中”,感受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

“中关村特楼”里先后居住过60多位杰出的科学家,可谓群星璀璨。张奕介绍,复刻一位“特楼”老科学家的书房,是村史馆立项之初就有的想法。而钱三强生前住过的书房,至今还基本保持着原貌,成为理想的复刻对象。确定之后,在边东子等人的帮助下,“钱三强家的书房”如约出现在中关村村史馆。

边东子在复刻的“钱三强家的书房”向记者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央广网见习记者 庞婷 摄)

“中关村精神要传承,首先要在青少年心中扎根。”2021年,中关村村史馆联合双榆树中心小学,组建了36名小宣讲员的红领巾志愿宣讲团。

双榆树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君晗,在中关村村史馆当讲解员已有1年多。他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不仅了解到中关村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也知道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这些科学家的爱国精神鼓舞着他。他说:“一定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边东子把“特楼”科学家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先后出版了《风干的记忆:中关村“特楼”内的故事》《科技“星”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中关村纪事》等多部书籍。他说:“科学家的精神要传承下去,科学家的事迹要被记住。”

在海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曾经辉煌的“中关村特楼”早已“隐匿”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中;中关村早已从“电子一条街”扩展至“一区十六园”,走出海淀区、走出北京,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代表中国科技发展的独有名词。

中关村广场上的“生命”雕塑(央广网见习记者 朱冠安 摄)

发轫于中关村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关村精神,也早已跨出地域,激励和鼓舞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虽然源头技术创新并不容易,但我们会坚持走下去。”一家科技公司创始人田天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致力于底层核心技术创新人士的共同心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一代代海淀人接力点燃创新创业的火种,让创新深入到城市基因,始终保持“双螺旋”式上升。金秋时节,暖阳普照大地,屹立于中关村广场的“生命”雕塑,更加熠熠生辉。




点赞(388)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