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闽南地区丰富的戏曲文化,让南音的留存有了新的生命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泉港前黄镇黄素石楼民乐社,感受一下这里的南音古韵。


每周三上午八点半,在泉港前黄镇黄素石楼内,就会传出缠绵深沉、委婉古朴的旋律。和以往不同的是,旋律里,和着天真无邪、稚嫩的孩童嗓音。


在南音艺人的伴奏下,张舒涵和张文睿姐妹俩唱了起来。童稚十足的歌声,在悠扬的旋律里显得很是特别。


这个民乐社成立有三年了,是由来自泉港各地、惠安辋川等的退休干部、教员以及南音、北管爱好者组成。其中,年纪最大的有85岁,最小的只有七岁。

张舒涵:“我今年十岁,我和奶奶一起唱歌,我很喜欢唱歌。”

张文睿:“我今年七岁,我很喜欢唱歌。(平时跟谁一起过来唱歌?)奶奶。”

姐妹俩的奶奶张细娘五十多岁了,从孩提打起,就迷上了唱南音。看到镇里成立了南音社团,张细娘忙里偷闲,每周三过来参加活动,两个小孙女就是受了她的熏陶爱上了南音。

张细娘:“我喜欢带两个孩子过来,带孩子过来学点,以后可以传承。”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枚“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南音发源于唐代“大曲”,是中国唐代的宫廷音乐,是中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高峰。在唐熹宗光启元年,被士族带入福建,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演变,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南音”。南音社团是南音传承的基石,民众的喜爱和区政府的倡导,赋予了南音千年不衰的土壤。

前黄镇黄素石楼民乐社社长 黄欣明:“我们组织这个乐社,主要是想把我们这个优良的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文化会带动大家学习到我们以前的文化传统价值,有一种文明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