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京剧爱好者跑了全国三分之二,怎么就选择定居泉港?

  唱北管南音,看南北戏剧,在素有“戏窝子”、“曲窝子”美誉的泉港,各种闽南戏曲十分盛行,北管、歌仔戏、南音、掌中木偶、高甲戏、七星灯等各种民间文艺在这里交织碰撞。如今,这“戏窝子”里,又多了一个京剧。





  这对正在吊嗓的夫妇,正是胡玥和杨德勋,这是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夫妻俩是十足的京剧发烧友,客厅里挂着京剧道具、墙壁上贴着参演照片。还时常到附近公园锻炼,一个吊嗓,一个拉琴。老大爷杨德勋还保持着手抄歌本的三十几年如一日的习惯。


  京剧爱好者 杨德勋:“我最早抄的歌本是1985年、1986年,开始就抄了,原来是三二开的,后来换成A4纸,A4纸现在换成了A3纸,我们这个拉琴方便,如果印在书本上,好几页要翻,我打开以后不好翻,要从头拉到尾不好翻。”




  夫妻俩退休后,第一站去了沈阳,在那里师从梅派传人毕谷云亲传弟子孟艺;随后到了山东日照,师从荀派传人张兰秩;又去了广西南宁,师从关派关肃霜亲传弟子王慧琪。夫妻俩一边辗转各地学京剧,一边寻找养老定居的地方。这一站,他们来到了泉港。



  京剧爱好者 胡玥:“我和老头子退休以后就喜欢旅游,喜欢唱戏,全国各地大部分已经走了三分之二地方了吧,刚好有亲属在这边,介绍咱们(泉港)这边环境好、气候也好,我们俩到这一看,也很喜欢,马上就决定在这居住了,就过来了。”



  来到泉港后,两个人因着唱京剧,结交了不少知音。然而,泉港虽然是戏窝子,京剧氛围却不太浓厚。想要定居在这里的两人,为了能让京剧更多地融入泉港这个“戏窝子”,四处奔走。


  京剧爱好者 胡玥:“第一步呢,我们到了老年大学,老年大学老干部局局长,我也到那跟他探讨一下,到那我们就说京剧班在咱这儿没有,主要就是说语言方面有点困难,我说那咱们可以慢慢来。”


  很快,京剧班在老年大学开了起来。不过,开班容易,到了实际上课,困难就多了。由于学员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差,对于京剧唱法、演奏方法,有着诸多困扰。


  京剧爱好者 胡玥:“这些老师都是说器乐班过来的,对京剧唱法,还有演奏方法,他们也是有困扰的,基础比较少,就是我就一遍一遍地唱,老头子他帮我拉嘛,我唱,叫大家感受旋律是什么样的,这个旋律和其他戏曲旋律有什么区别,在拉法上、在唱腔上有什么区别,慢慢的、循序渐进地跟大家讲,慢慢地他们就越来越感兴趣。”



  到现在为止,这个京剧班包括演员、伴奏在内,能演奏十来个段子了。这对胡玥夫妇来说,还只是开始。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京剧,泉港的京剧氛围能越来越浓厚。


  京剧爱好者 杨德勋:“以戏会友,会友的目的最终就是在南方找一个地方,定居养老。”


  京剧爱好者 胡玥:“京剧班已经开起来了,那肯定还有要弘扬,还要扩大范围,还要做更多的宣传和传承的工作,要大多数人都知道咱们泉港有京剧,而且让更多人喜欢京剧,这也是我的一个想法。”
 

点赞(517)
返回
顶部